首页 -> 健三角 -> 医改

医改医改,学学美国又何妨?

2016/10/06
842  |  0

中央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医改热潮再起。

国内医改,九十年代开始,论证实践近二十年,和国民需求仍然存在鸿沟。 即使是全球收视人群最大的央视春晚,去年也有一个大腕出演的小品,主题起源居然是因为母亲没有五千块钱而做不了手术,儿子只好四处想方设法筹钱。

一方面,社会弱势族群看不了病,看不起病;一方面富裕民众因为缺乏选择而把就医视线投向了境外。 就我熟悉的一些方面,个人认为,在国内总体医疗体系设计和打造方面,不妨借鉴一下美国模式。

可借鉴之一: 政府和市场共存。 政府和市场各自运用自己的优势来担负起应尽的责任。虽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政府长期以来通过医疗照顾(MEDICARE),医疗辅助(MEDICAID),奥巴马医改,以及其他多种形式为老年人,穷人,残疾人,和为国奉献的军人和退伍军人提供免费/低费的医疗保险覆盖。同时在医疗提供方面,由各级美国政府预算拨款的公立医院和所雇用的医务人员,又为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医保的人员(包括非法移民们)提供了他们患病时所需要的基本医疗安全网。 对于大多数成年就业人群和他们的雇主而言,则有成千上万的商业医疗保险,医院,医生供他们按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自由选择。

可借鉴之二:医生和医院共重。 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医院是基础。二者并重,缺一不可。 美国的医生是名符其实的精英,他们在行医过程中不但得到社会,医院,和病人在专业上的充分尊重,而且直接从医保公司和病人那里收取服务费用,其独立于医院的属性得到了财务安排的保障。

可借鉴之三:医生和患者共生。所谓共生,指的是双方互相依赖、双方获利的长期稳定关系。 据美国一项最新的有哈佛大学参与的社会调查表明,74% 的美国人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医生,他们生活中大多数医疗服务需求都可以通过其熟悉固定的医生来直接或间接满足。这种“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病为本”,才是建立稳定互信的新型医患关系的关键。

可借鉴之四:创新和普及共荣。  在美国,除了极少量的教学科研型医院,研究中心和专业人员以外,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以更好服务病人为他们终生的目标。一个长期服务社区的基层医生,和一个论著等身的名教授可以拥有非常类似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而国内有种不好的倾向,名誉,地位,报酬,待遇往往以学术职称为唯一指标。 以至于一个初中尚未毕业者也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为己任,并被冠以“民间诺贝尔哥”。

就此想到几点建议:

一,政府向弱势和特定族群提供免费/低费基本医保, 允许企业和个人自由选择政府医保或商业医保。当他们选择商业医保时,就不再被强制要求缴纳政府医保费用,而且所缴的商业医保费用享受同样的政策和税务优惠。 只有在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被给予和政府医保同样的地位,而不仅仅是辅助的角色,中国的商业医保才能全方位发展,其市场竞争下的控费,优质,保健功能才能全方位体现。

另一方面,要重新定义和规范公立医疗机构。 真正的公立医疗机构应以国家拨款兜底作为财务保障,要极大程度地发挥科研,教学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公益性,并为无力支付的弱势人群提供最后的医疗安全网。不符合条件或国家财政不能保障的公立医疗机构应该允许转型转制。

二,建立各种医保机构直接给付医生和医生集团的机制。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生都隶属于医院,其选择病人和行医场合权利得不到尊重。 即使是在政府目前大力提倡“医生多点执业”的今天,医生的自由度也非常有限。 其最基本一点是医生的合法收入主要还是由医院来控制。 建议从政府医保开始,设计并执行医院医生两套独立分开的给付机制,从而在财务上使医生这一职业真正走向独立。

三,政策和机制保障医生的独立行医和财务权利后,提倡鼓励并协助建立相对固定长期的医患关系。初期从基本保健医生(个人医生)开始,逐步向专科医生扩展。

四,进一步规范医学教育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标准和程序。在非科研教学医疗机构,取消学术职称,转而大力推行常见疾病的临床通路等诊疗标准化和规范化。医生评定要以临床服务效果和病人满意率为标准。

在很多领域,如发展高铁,美国喊出了“向中国学习”的口号。 医改医改,中国学学美国又何妨?

(0)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captcha
0人参与 | 0条评论
按Ctrl+Enter 可以发送

最新评论
请稍后...

扫一扫

医桥健道©2024 www.yiqiaojiandao.com 鲁ICP备15039668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