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醒来照例浏览一遍朋友圈,意识到母校生日又到了,今年是北医106华诞。
人很有意思。 年少时义无反顾,一个劲地往前冲,眼里只有诗情画意充满诱惑的远方。 而到了一定的年龄,却发现年少时那些平平常常的经历和情感在记忆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亲切。
或许,因为光阴流走难挽回,所以记忆长存总挂牵!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学习在北医,工作在北医,吃喝在北医,居住在北医,长大在北医,交友在北医,恋爱在北医,烦恼在北医,骄傲在北医! 整整十年,北医是我的全部,而我就是北医的一员。
惜别,远行。 多年以后, 多年以后。。。 但不管我在哪里, 北医纹丝不动还在那里。 北医校园还怡然,北医小径还幽深,北医花草还含情,北医红楼还沉稳,北医师友还热情。
地球村的今天,万里大洋早已化为朝至暮可归的坦途。 母校抬脚即到,伸手可及!可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地,渐渐地,我心中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母校抽象了,升华了。 北医浓缩成为了一个符号,而这个不褪色的符号连结着今天的我,明天的我和昨天的我。
去年开学日我梦回“当年北医跃进厅 (链接)”, 今年校庆,北医发布了106周年特辑,其中有2分40秒的视频再现了1982年北医70周年校庆我的同学们合唱由1945级老校友陈炳恒创作的“北医之歌(链接)”, 画面上闪过很多熟悉的面孔。 而我则在这里重贴三十多年前记下的当时校庆情景,是为纪念。
改用肯尼迪总统一句名言:“不要问母校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母校做了什么?”
扪心自问:“我能为母校做些什么?” 难道只是一份入脑入髓,不死不休的眷念和祝福?
--------------------------------
我们好高兴啊,入学的第二年,赶上了学校建校七十年的大庆。 于是,我们知道了一九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有北洋军阀政府出资兴办,也是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办的医科院校 – 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是我校的前身。 她曾经是中国人的骄傲。 我们也知道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北京大学医学院,更是具备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历次轰轰烈烈的学生革命运动中,都有我们北医的校友,黄树则,马旭就是北医先驱者的代表。 我们还知道了,解放以来,北医作为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重点高等院校,成功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级医药专业人才和卫生行政领导干部。 内地,边疆处处都洒下了北医的种子。 才旦班增同志,自母校毕业后,扎根高原,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被选为青海省的付省长。 我们还知道了,更多的北医毕业生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第一线,以自己的行动为母校增光添彩。 面对校史展览,我们除了自豪之外,又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很幸运,被学校指定担任服务接待工作。 记得那一天,天气很晴,凉风习习,吹起了校园内一排排喜庆的彩旗。 我们胸佩服务证,站立在学校的东门,满怀高兴之情,迎接着一批批同样高兴的老校友,为他们指点着进入主会场的路线。
欢腾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了年已古稀的金宝善老教授坐在轮椅上,愉快地笑着,向大家致意。 我们还看到了,一群人过中年的校友尽管他们的体型已开始发福,头发也开始脱落,脸上爬上了不少皱纹,然而此时,他们却尽情地笑着,相互指点,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如同变成了青年。 我们分享着他们的幸福,并心中默默相像出三十年后,我们作为老校友,来参加北医一百年大庆的情景。
校园的路上,第四组的部分同学与北医名誉教授西岗先生等一行迎面相遇。 西岗先生等欣然应邀,与同学们合影留念,以后又从遥远的日本国土,给我们寄来了这珍贵的照片。
在校庆的日子里,学校各教研室都展出了自己的成就。 一台台精密的仪器,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无不令我们这些年轻的医学生陶醉于其中,流连忘返。 而特意摄制的《北京医学院》电视片,更为我们展现出北医各个方面的风姿。
一次校庆,使我们对自己的学校更加了解,也更加热爱。 那欢乐的会场,动人的情景,喧闹的气氛,使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很长时间不能完全静下心来,一直到今天,其中的很多场面尚历历在目,如同发生在昨天。
-----------------------------------
扫一扫